69看书网 » 穿越小说 » 大穿越时代最新章节列表 » 329.第329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(二十) (2/5)

329.第329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(二十) (2/5)

文/老老王
大穿越时代 | 本章字数:1888.72万字 | | 大穿越时代txt下载 | 大穿越时代手机阅读
心归髡”的局面,徐霞客不禁喟然长叹:这琼州一府,看来已然不再为大明所有了!

奇怪的是,面对这个现实,他居然很是心平气和,几乎没有听闻辽东全境陷落,后金兵临帝都之时的忧愤和悲痛。最起码,这些澳洲髡人还自称是华夏苗裔,没有视百姓如奴仆猪狗一般,还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实事。老百姓在髡人的统治下过的日子,比在辽东建奴的治下要好得多――甚至比在大明治下的绝大部分地区也好得多,大明朝廷对它的百姓同样毫不仁慈。官吏缙绅只知道自己的荣华富贵,对百姓的死活和疆土的沦丧毫不在意。所以才会有这许多拖家带口的百姓来到临高,因为他们已经被贫困和饥饿折磨的失去了胆绪慎,愿意去任何一个能够许诺他们吃饱饭的地方,而临高的澳洲人显然是做到了这一条!

但要说徐霞客对于“澳洲人”的强势崛起并无什么芥蒂,那倒也并非如此——比如说,在昨日参观过澳洲人的学校之后,徐霞客就对其很是不解和诟病……想到这里,他忍不住放下了碗筷,从袖子里摸出了一本因为翻阅过多而已经有些破损和污渍的《髡事指录》,再次翻到了《髡人治学》一节:

“……髡人虽自澳洲来,其先宋室孑遗也。虽处荒蛮,未忘根本,亦有诗书经史。然久在化外,文气薄弱,受诸夷沾染,道统渐疏。是故文字虽如华夏,独书写多以俗体,行文俚俗,文告亦然。

髡人据临高,并办学校,其之办学,独收贫户子女,从者勿须束脩,且给衣食,故贫家多乐附学也。其学也,不教诗书典籍,以识字为先,而后及术数之学,澳洲秘术之本也。稍长,则教之以诸杂学,称物理、化学。子书经史,反成别种,稍稍涉猎而已。如是学成结业,称毕业。

髡人无科举,亦不重文字,学子毕业即用为假髡,供其驱使奔走,其自幼耳濡目染,皆澳洲学也,言行与真髡无异,较之寻常假髡,尤为得力,髡人所置官吏,亦多出其中。故入其学者先多为贫户,后则缙绅富商皆有入学,至有士子弃学就髡者……”

总的来说,对于“澳洲人”的学校,民间有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:庶民百姓对于既懂农业又知工商还会打仗,一身本领处处有用的“澳洲首长”们,几乎都是敬若神明,对于他们的学问自然也是捧得很高,孝若是能有上学的机会,就绝对是举家欢喜。而大部分缙绅士子虽然也承认这些“澳洲学问”的确堪称是经世致用,格物致知之学,但和孔孟之道根本不相干,学这种东西是不能科考的,故而纯属无用——在他们看来,不能应试考科举的学问就是没用的。所以他们不是对“澳洲学问”不屑一顾,就是只派了几个没地位的庶子庶女去澳洲人那边上学,主要还是为了输诚,而不是真心指望他们学会什么东西。

至于“澳洲人”就是靠着这些不能应试考科举的“无用学问”打败了官兵,占据了临高,席卷了琼州,兵威震慑两广,以后说不得还会赢得天下……他们则基本上没想过这个问题,或者很自信地认为,不管澳洲人眼下再怎么推崇杂学,背离圣人教诲,等到有朝一日得了天下之后,也肯定得要拨乱反正、礼贤下士、迁就他们这些读书人,把科举的内容重新改成四书五经才对——对于此类妄想,徐霞客基本持悲观态度。

当然,正如任何体制下都有另类人群存在一样,海南岛的士子之中,同样也有放弃八股时文,转而进入澳洲学校,一心“投髡”的。甚至还有外地读书人专门来临高求学“澳洲学问”的。但这眼下似乎还是少数。而且,即使是那些“投髡”的读书人,多半也是抱着“劝其众心向教化,不可一味凭蛮力”的想法,把自己看得好似救世主,却把澳洲人当做“需要拯救”的愚蠢蛮夷来对待……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。

作为大明第一“驴客”的徐霞客,虽然在明末士林之中也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,但对于“澳洲人”不重诗书礼法,企图用“澳洲学问”以夷变夏的做法,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抵触——自古以来,改朝换代也是常事,不改的是读圣贤书的士人与天子共天下。可澳洲人教的书办的学和圣贤书基本没怎么沾边,偏生却把辖下版图治理得如此的兴旺,面对这样被忽视和冷遇的局面,读圣贤书的士子和缙绅又该如何自处呢?

带着这样烦乱的心思,徐霞客在今天没有继续在东门市内闲逛,而是去了郊外的云笈观进香散心。

——临高本地大名鼎鼎的“澳洲道长”,道号“盗泉子”的张应宸建设的“道教理事会”总部云笈观,位于临高县城以西五公里的永庆观旧址。这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道观,明代洪武年间,曾有道士曾道宁募款重修,弘治年间道观毁于盗寇,正德年间由县丞王锡再次募款重建。当穿越者来到此地之时,距离永庆观的最后一次重建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五十年。道观早已荒废,建筑物只留下石制的建基。

张应宸选中这里首先是此地的地价便宜,不但比东门市低,比临高县城内也低。其次这里距离县城不算很远,已经修通了道路,交通方便,又相对远离闹市比较清静。此地的房屋地基保存完好,盖房的成本不高。地基上还有不少古树,整修之后是环境相当不错。但由于宗教部门的经费总是不足,张应宸本人又长期在北方传教,所以现在只完成了大殿、办公间、道生宿舍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328.第328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(十九)(2/5)章节列表下一页:330.第330章 二十一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(二十一)(2/5)(快捷键 →)